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考古好好玩:考古學家寫給門外漢的自白書

考古好好玩:考古學家寫給門外漢的自白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9628105
高蒙河
楓樹林出版社
2018年4月30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9869628105
  • 叢書系列:圖解雜學系列
  • 規格:平裝 / 323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圖解雜學系列


  • 人文史地 > 中國史地 > 其他











      ∼考古不是挖恐龍,別再誤會考古學家了!∼

      苦中作樂,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最高境界!




      中國知識分子中,

      有三種職業的人是直接與生活在社會基層的農民兄弟發生利害關係的。

      一是醫生,治病救人;

      二是老師,教書育人;

      三是考古隊,專挖死人?!



      考古就是挖寶?考古不是挖寶?

      在中國,有一些人看不太起考古人,有許多人看不太懂考古人,

      產生了很多讓以考古維生的人忍不住拍磚的誤解:

      ◆誤解一:考古學家是打著國家旗號的盜墓賊?

      ◆誤解二:挖出恐龍骨頭和巨大鱷魚化石,是考古學家的事?

      ◆誤解三:考古人很會鑑定文物?退休後晉升收藏家或文物估價師?



      一提到考古,就浮現一群人灰頭土臉地蹲在坑裡,

      左手拿把小刷子,右手握把小鏟子,小心翼翼剔土推,生怕把文物弄壞的畫面。

      考古學家得要把一下登上半山腰汗透衣襟、一下掘地三尺渾身冰冷的苦差當呼吸,

      正餐吃泡麵加熱水,衣裳是繃帶纏手鏟,

      在考古界,有一條聞名的順口溜:

      「嫁人不嫁考古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回家來,帶回一堆臭衣裳。」

      要端這碗考古飯,還真是不容易。



      作者高蒙河投入考古近40年,在復旦大學開設《大眾考古學》,

      畢生以「考古普及化」為目標,

      用生動易懂的小品文將「硬知識」轉換成「豆腐塊」般好入口的軟度,

      打破考古「非常純學術,極端象牙塔」的成見。



      下筆秉持四大原則:

      ?不贅述專業論文。

      ?少講道理,多講故事。

      ?輕結果,重過程,多說考古幕後故事。

      ?放下身段,能說白話就不端術語。

      讓民眾大喊「so得斯嘎∼!」讓考古人不再寂寞覺得冷。

     

      ★★考古隊,考古隊,吃喝拉撒睡,配合要到位!

      人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開挖之前準備工作也得有個著落,

      銀賞要下足,鍋碗瓢盆也得備齊,

      周遭居民的權益更要打點,以免不小心上演「考古恩仇記」……

      書中用搭廁所,找澡堂、找睡處等章節,到考古開工現場溜一遭,

      體驗考古學家的人生滋味。



      ★★以物論史,透物見人,替死人說話,把死人說活!

      會挖,是考古人的看家本事。但總不能只會挖。

      考古學家不僅要會挖,還要會思考,會跟上層、居民打交道,做行政協調,

      要有本事把挖到的東西說出個子丑寅卯,研究出點條條道道。

      該尊奉哪位牛人,有哪些技術,甚至防盜祕笈,篇篇扎實,

      練就實實在在的考古厚功力!



      ★★「考古不藏古」,專業考古人的潛規則!

      考古是挖的是文物,瓜田李下,忌諱多多,以免犯了跳進黃河洗不清的戒律。

      考古人會不會鑑定,能不能鑑定?什麼該挖,什麼不該挖?

      劃清「盜墓賊」和「考古學家」的職業界線!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助研究員? 王舒俐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胡川安



    讀者好評



      ◎終於有種久違的看書新鮮感了。作為歷史系的,老被別人當成是考古挖墳鑑寶的,讓我無語。這書不錯,澄清了很多對考古的誤解,而且有很多八卦段子,挺適合狀態低迷時作閒書看。——撐小兵



      ◎表面嘻哈,內實心酸。澄清了公眾對考古的諸多誤解,值得一讀——存悔

      ◎看看考古人苦中作樂,我有種幸災樂禍的快樂。——Fancy

      ◎本書從書名、標題、行文均極為通俗,卻「俗」得恰到好處。——陳洪波

      ◎這本書把一件嚴肅的事情當成樂趣來說,苦中作樂才是幹一行愛一行的最高境界吧!——加菲貓貝


     





    .推薦序

    .自序



    一、考古人

    .郭沫若是不是考古學家

    .考古人是最基層知識分子

    .蘇秉琦的得意之作

    .聽張忠培講那考古的事情

    .兩張老照片三代考古人

    .我學考古為哪般

    .女人考古好榜樣

    .考古不藏古

    .考古人會不會鑑寶



    二、考古隊

    .考古工地幹起來

    .考古隊旗飄起來

    .考古隊服穿起來

    .考古飯碗端起來

    .考古大酒喝起來

    .考古陋室住起來

    .考古廁所用起來

    .考古洗澡說起來

    .考古小道走起來



    三、考古就是挖寶

    .考古發現哪裡有

    .沙發考古與實驗室考古

    .我投了曹操墓一票

    .考古發現誰更牛

    .哪位古人遺存多

    .中國有五千年歷史、五千年文化還是五千年文明

    .恐龍不關考古事

    .考古下限是何時

    .別老張羅挖帝王陵墓

    .回埋挖出的古墓是何道理



    四、考古不是挖寶

    .野蠻考古何時了

    .兵馬俑的叫法不太靠譜

    .碳─14技術不是萬能法器

    .有多少古墓沒有墓門

    .古墓防腐有哪些招數

    .古墓防盜祕笈

    .盜墓賊不是啥都盜

    .我們處在薄葬時代還是厚葬時代

    .考古獎項誰來評

    .考古經費哪裡來



    五、考古好好玩

    .我們看到的故宮是哪個年頭的

    .翠玉白菜真那麼好看嗎

    .圓明園流失文物能不能花錢買回來

    .張藝謀奧運會開幕式之缶非缶

    .花23億造地震博物館荒唐不荒唐

    .中國文物保護單位的標誌真難看

    .中國達人秀與英國考古獎

    .馬未都與余秋雨談考古

    .考古報導雷人記

    .考古當讀什麼書?? ??? ??? ?

    ?





    前言?? ?



      考古好玩,善哉斯言! 考古有三個搞法:學考古,做考古,玩考古。 學考古和做考古,帶有職業取向,行業性明顯。考古學人和考古學家做得,考古玩家做不得,做不來,也未必想做。 玩考古,就不一樣了。



      因為它不需要做精專的學問,不需要非說專業人士才聽得懂的行話,不需要非得在這個行業裡謀生, 不需要恪守每條行規。一句話:「學人做得,專家做得,百姓也能摻和。」老話說,不摻和白不摻和,摻和了不白摻和。曹操墓,就是大家都摻和過,都玩過考古的一個典型案例。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只要你聽說過曹操墓,你有過曹操墓是真是假的疑問,你拿曹操墓當過話題,你公開或半公開發表過言論甚或表明過立場等,這要我看,就都算摻和過了考古,玩過了考古,做過了一回公眾考古人。可見,公眾考古就是人人都能摻和的考古,而不是少數專家才有唯一解釋權的考古;就是專家說的不一定是對的,公眾想的不一定是錯的考古。



      你向專家說「考古不是挖寶」,對不?你向公眾說「考古就是挖寶」,錯不? 都很難三言兩語掰扯清楚。凡事,說不清楚,挺好玩;說清楚了,也挺好玩。因此,考古好玩。我出這書,就挺好玩。說來話長,長話短說。我是學考古的,從1978年入吉林大學考古科系起,歷時10年,1988年從張忠培先生門內碩士畢業。畢業後又差不多做了20年考古,從三峽做到南水北調,直至前兩年日漸垂老,這才金盆洗手,掛鏟收塵,不再怎麼做一線田野考古了。在這30 多年學考古和做考古之中,我還一點點地做起了「出軌」的事,那就是給非專業的報刊寫點考古雜文或知識小品文。



      現在手頭上能找到的較早的一篇,是發表在《新民晚報》1989年8月17 日的《話說銅敦》。印象中寫《話說銅敦》,是有一天聽電台廣播,講湖北有家博物館的一件銅敦被盜,運到了美國,後來又如何追繳回來的事。但主持人功課沒做足,把銅敦這種東周古器的「敦」字,發音成了「 d n 」,而文物考古的專業讀法應該讀「 dui 」。



      於是我給報社投稿,既講了什麼是銅敦,又糾正了讀音。沒想到還真有同事和親友看到,叫我以後多寫點,他們喜歡看云云。換句話說,上個世紀80 年代末,是我溜出考古三界外,寫點閒文野篇之始,也可以算是玩考古之始。我大量給報刊寫趣味性和知識性的考古小品文,是到了上個世紀90 年代。以《新民晚報》為例,有時興致來了,每個月都給該報的「夜光杯」等欄目寫個一兩篇發表,像什麼《盜墓賊與洛陽鏟》、《陶器鑑定五要素》、《司母戊鼎的新重量》等。



      那時還結合在三峽考古,忙裡偷閒,寫過《罕見石範出三峽》、《南方甲骨》之類。有時一忙沒空寫了,編輯會來催,說有讀者反應,最近怎麼沒登高老師的文章, 我們想看呢!也不知是真是假。但這使我曉得了原來社會和讀者還真有這種需求,大家對文物考古還是不無興趣的。而我寫作的體會是,把專業語言轉換成公眾能接受的「豆腐塊」文字的難度,原來並不亞於寫一篇專業學術論文。



      寫學術文章,可以直接入題,高舉高打,高談闊論,不吝筆墨,引經據典,羅列數據,出示圖表等。但真的要把這類學術語言、專業文章轉化成考古圈外的人都明白,讓初中水平的人也都能看懂,做到忠培師所說的「提高基礎上的普及」,深入淺出,實在不易。普及文章,看著好懂,動起筆來,既要鋪陳,又不能像裹腳布那麼長,還要兼顧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等,都是愁煞人的事。



      到了本世紀前後,中國考古界出現了一個學術關鍵性的轉機,那就是長久以來一成不變的文物觀開始發生變化,從原來只關心專業化的考古發現和研究,逐步擴大為社會化的保護和利用,甚至還有了傳承一說。雖然不能簡單地把這些變化歸結為重建考古價值,更不能看作解構考古傳統,但考古的模式多元化了,考古人的做法也多樣化起來,卻已是不爭的事實。我也從學考古,做考古,愈加覺得考古好玩,想玩好考古了。於是,也就不滿足於只寫考古知識小品文,轉而寫起帶有故事性以及評論性的考古隨筆來。



      不尷不尬的是,這些隨筆有的寫得太長,不太符合報紙那種千字文的要求;有的又寫得半專業半不專業的,投出去發表也沒個去處。趁著博客(中國網路部落格)興起,我把它們陸續堆積到我在網上開設的「公眾考古試驗田」博客上去了。這一堆就是幾年,被推薦到網站首頁或頭條的有幾十篇,總點擊量已有約200萬人次,有時寫得好玩了,一篇的點擊量就能超過10 萬人次。



      這樣一來,編輯們找我要稿子的也多起來,直接從我博客上轉發的報刊也不在少數。去年下半年,復旦大學出版社的編輯史立麗女士找我做選題,於是就有了把博文集合起來,出這本《考古好好玩》的想法。但她也向我提出了要求:「一旦成書的話,最好能夠『出於博文,高於博文』,也就是說,不必完全照博客來,要多作些刪併、填補,博文的痕跡也要適當控制一下。」我覺得她說得非常有道理,於是就按照她說的辦。草稿成文後,又讓我在復旦帶過的學生王太一作了一通全書的校勘和修訂。



      我不是考古界最早開博設壇的主,但我與考古界其他幾位開博客的考古人不同,他們開的多是學術博客,讀者的是小眾和精英,屬於學院派;我開的是文化博客,也就是玩考古的博客,讀者是大眾凡人。恩格斯曾經說過,任何人在自己的專業之外都只能是半通。



      因此, 我選題和敘事就盡可能做到以下原則:一不上傳專業論文;二是少講道理,多講故事,當說書的,不當教書的;三是不羅列媒體報導的那種又有什麼新發現了的考古結果,多講述考古是怎麼發現的一個個幕後故事,輕結果,重過程;四是放下身段,能說白話就不端術語,盡量以初中或高中程度的讀者為寫作對象,因為這是中國最大的群體,考古為他們服務,引發他們互動,大家能一起做點什麼,挺值!所以,這本《考古好好玩》在很多考古人士看來不過是初寫作、淺解讀而已,但卻是我這些年力求把專業語言轉換成公眾語言,把專業知識轉換為社會文化常識,把考古學擴大到公眾考古領域,把考古人的學術生態擴增為知識分子本應肩負的社會公共職責的一個縮影。心有所繫,踐行斯言:玩好考古,考古好玩。




    其 他 著 作
    1. 三峽考古記勝 (三峽考古記 系列)